从时间统计中获得的启发——体验


前段时间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,自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:就是太关注具体的专注时间时长可能会违背我做事的初衷,即便产生了相同的专注时间,但是这背后的体验感是不一样的。

时间统计时存在的问题

倘若我过分关注这个时长,会导致我事后做整体统计的时候会有偏差。即不能够用单一维度去评价,但是维度过多的话会阻碍我执行时间统计这个方法。

这也是我在做2023年7月总结时谈论到的问题,那时我只能想到沿用柳比歇夫的方法,给每条时间记录加上权重,给时间记录赋予不同的价值。

对于权重的理解

关于权重,实际中处处都会用到,比如搜索引擎中每个网页的权重是不一样的,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运算将高权重的网页排到靠前的页面;在人际关系中,人也可以当成一个网页,而且每个人的权重其实也不一样的。

至于这个权重如何去衡量,就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,即你认为哪些对于你而言是重要的、有价值的、权重高的。

如果在你眼里,金钱很重要,那么那些有钱的人在你眼里权重很高,你自然而然而然地会去依附对方;如果你认为知识很重要的,那么那些博学多才的人,就是你眼中的高权重的人。。。

附加权重后的启发

我在注意到时间统计问题以及权重的重要性后,这周开始我给时间记录上添加了权重,但是我添加的方式不是单纯的权重,而是增加了一列叫做体验感的字段。

如下图这样子,每条时间记录后面都有个体验感的评价,也就是当时我做完这件事的感觉是怎么样的。这是个很主观的感受,但是我试图让这个感受具象化。

经过了一周的尝试,今天早上在做每日时间统计总结时候,我试着将那些体验感是5个笑脸😊😊😊😊😊的事情过滤出来,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就是那些五个笑脸的时间记录有几个特点:

  1. 有心流反应
  2. 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

这其实很符合我的价值观,即只有在我觉得学到什么东西、获得启发的时候,我的体验感会非常强,人会觉得特别幸福。这种幸福感往往不是外界带来的,而是自身的内在感知得到的。

由此我也突然深刻地明白了为什么要活在当下。我对生命的理解就是一种体验、一个炼心的过程,而这个体验是由日常的无数个小小点滴和小小体验构成,这不就是活在当下吗?

一想到这,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脱落了,长出了新的萌芽。

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:“师父,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?”

师父说:“我就是砍柴、挑水、做饭。”

小和尚问:“那你得道开悟之后,你都干些什么呀?”

师父说:“我还是挑水、砍柴、做饭。”

小和尚问:“那有什么区别呢?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?”

老和尚说:“不对,有进步。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,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。现在呢,我开悟了,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,挑水的时候就挑水,做饭的时候就做饭。”

一则关于禅宗的故事,出处未详


  1. ben 的头像
    ben

    把“体验感”作为一个附加权重,这个想法太有想法了 😊😊😊😊😊

    另外,注意到你的网站在排版和视觉上有了一些的变化和迭代,阅读体验和视觉体验一下子就不一样了

    1. Rolen 的头像

      哈哈。网站添加了文章的特色图片,看起来酷点😊😊😊😊😊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